预测未来,是人类一种非常朴素的需求。
01
远古时代,社会生产力低下,人类对于自然、社会乃至自身现象不能做出科学解释,从而产生对“神”的崇拜,希望借助“神迹”预知祸福,趋利避害。几千年前,传说伏羲画八卦图,周文王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中国诸经之首《易经》,用简洁明了的符号和卦图阐述了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规律。
在西方,古老的占星学在文艺复兴时期重新获得青睐。占星术士兼天文学家第谷(1546-1601)穷其一生进行天文观测,记录了大量观测资料。他的弟子开普勒(1572-1630)继承衣钵,认真钻研这些资料,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,被后人总结为“开普勒三大定律”。
现代科学始于仰望星空。人类对未来的预测,也开始从哲学/玄学走向科学。
02
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牛顿(1643-1727)总结出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,奠定了物理世界观点和现代工程学的基础。牛顿之后,飘忽不定的世事变得有迹可循。
十八世纪中叶,现代数学家们开始用偏微分方程准确描述自然界物理场的变化规律——拉普拉斯方程、泊松方程、亥姆霍兹方程、傅立叶方程、波动方程、麦克斯韦方程组、欧拉方程组及纳维-斯托克斯方程组、薛定谔方程、爱因斯坦方程……从物体的运动到热量的传递,从声波的传播到量子力学的演化,偏微分方程打开了世界的大门,揭示了宇宙的奥秘,改变了人类的生活。
然而,在计算机出现之前,这些方程无法得到有效求解。
03
1946年,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电子计算机诞生,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,从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。
同时,有限元法等数值计算方法的发明,让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有效求解偏微分方程,这个过程就是仿真(科学计算)。于是,人们可以在计算机中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、核武器的爆炸、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表的传播、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扩散等复杂场景,工业界一切皆可预测。
但由于偏微分方程求解过程复杂,计算机算力有限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仿真技术只能应用于航空航天、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领域,难以普及。

04
随着预测工具的革新,人类对于预测的范围、效率、精度等也不断追求突破。
探索更广阔宇宙空间中星体的运动规律,获得更精准的天气预报,设计出更完美的火箭发动机,享受更快速稳定的通信互联……大到宇宙天体,小到个人生活,模拟如此复杂的系统,对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时间来到21世纪,云计算的出现极大解放了算力,PaaS化与SaaS化为降低仿真技术应用门槛提供了技术支撑,普惠仿真(仿真大众化)将成为大势所趋。

从《易经》到科学计算,人类预测未来的方式天翻地覆,但二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。曾经的算命大师精研《易经》,为普通人算命;如今的“算命大师”(仿真工程师)基于“易经”(仿真PaaS平台)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的“算命工具”(仿真APP),供更多不了解“易经”的人“算命”使用。

当前高速非线性发展的社会,人类预测未来的未来又在哪里?
以量子计算机、可控核聚变、室温超导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或将对仿真产生颠覆性影响。量子计算机超快的运行速度和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,将从根本上改变算力,曾经需要数百万个CPU小时才能得出结果的计算或许瞬间就能求解,仿真将实现实时化。
科学计算的成熟形态是数字孪生。
未来,以偏微分方程为基础,在足够算力的支持下,人类将可以在计算机中模拟出和真实世界几乎无差别的虚拟世界。
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。